2月18日,备受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首次对湾区四座中心城市的定位予以明确,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升级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要求。专家认为,未来还应出台更加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湾区建设目标不打折扣、稳步落地。
构建多中心城市群
《规划纲要》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指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单中心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双中心相比,粤港澳的显著特点是多中心发展。
根据《规划纲要》,香港将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将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将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则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左小蕾表示,所谓湾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利用城市自己的优势形成。例如,纽约是金融中心,日本东京汽车、机械制造发达,也是贸易运输口岸,美国加州的特点则是创新,即以硅谷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而粤港澳则综合了上述三个地区的特点。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创新发展的高地,整个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非常集中,贸易方面也非常好。”左小蕾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按照规划顺利推进,粤港澳湾区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公开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300余个产业集群。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破10万亿元。2018年,广东省的GDP总量超过9.7万亿元。
首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上看,粤港澳水平接近,总量可观。而在体制上,广东尤其是深圳,向来是改革先行区,而香港、澳门本身就跟国际市场体制接轨,因此三地协同发展的趋势会更加明朗,稳定性更好。
《规划纲要》提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陈及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湾区建设本身将会成为改革试验区,为下一步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样板。
打造一小时交通圈
基建提速,湾区发展才能提速。一个体量庞大、涵盖三地的大湾区建设,离不开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联通。实际上,就粤港澳三地已有的港口、机场设施而言,数量和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因此,如何发挥三地优势的集聚效应,成为大湾区建设中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根据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的不同定位,《规划纲要》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中提出,将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例如,将依托香港金融和物流优势,发展高增值货运、飞机租赁和航空融资业务等。支持澳门机场发展区域公务机业务。
不过,与世界级大湾区相比,目前粤港澳三地内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差距。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正在通行的主要干道仅有建于1997年的虎门大桥和去年10月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
对此,《规划纲要》提出,要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具体来说,未来将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建设。创新通关模式,更好发挥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作用。
同时,在促进人员货物流通便利化方面,未来将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
此外,在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具体措施。例如,未来将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产业迭代瞄准高附加值
“目前国家对大湾区建设的重视表明,我们正在探索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寻找平台。”陈及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产业结构是不断变迁的。以珠三角为例,以前是从港澳台引入的传统制造业,未来调整则是基于创新的现代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湾区的探索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以及为国内提供发展样板都有积极意义。”
针对三地的制造业升级,《规划纲要》提出,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将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具体而言,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而在产业的区域分布上,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将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将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陈及指出,通过《规划纲要》可以对湾区的资源配置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实际上,不论是广东还是香港、澳门,都有重新进行产业配置的客观要求。“湾区的一体化建设可以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机遇。而对于出现部分产业空心化的香港来说,也可以利用湾区产业的升级改造,发挥金融、航运、信息领域的优势,重新完善自己的产业体系。”
而这一点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表述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规划纲要》提出,将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同时,鼓励粤港澳共建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会计审计、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建筑及相关工程等专业服务发展。支持大湾区企业使用香港的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
此外,大湾区还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依托香港物流优势,《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
左小蕾认为,《规划纲要》的出炉迈开了湾区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特别小心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一拥而上”。未来还应该出台更加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具体实施过程加以明确,朝着《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方向稳步推进。
“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
除密切内地与港澳之间联系,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外,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陈及表示,尽管广东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先行地位,但是与香港、澳门相比,与国际市场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一问题,恰恰是需要通过大湾区建设去解决的。“目前我们在司法、关税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而湾区的一体化,实际上就是为未来经济与国际一体化做准备。”
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具体来看,在市场一体化方面,具体将从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和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三方面发力。未来,将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
而在对外开放方面,三地将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澳门以适当方式与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合作。支持香港成为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投资和商业争议的服务中心。支持香港、澳门举办与“一带一路”建设主题相关的各类论坛或博览会,打造港澳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