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正把公司化的规范管理引入扶贫工作,打造制度化的扶贫工作模式。
2018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中国南方。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山峦起伏,银装淡裹,呈现出与北方冬季不同的景象。
30岁的李龙走在田埂上,查看眼前这片苗木。这并不是耕种的季节,但经过一场大雪的滋养,这片苗木基地的涨势和收成都变得乐观起来。
李龙是碧桂园平江县扶贫工作小组的一员,他和另外三名同事一起,常驻在平江县加义镇泊头村。这片106亩的苗木基地,就位于泊头村。这也是碧桂园对平江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主要项目。
平江县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地缘偏僻,县里仍有很多贫困人口。2017年,平江县有136个贫困村,414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42848名贫困人口。
2018年5月,碧桂园在全国9省14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平江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碧桂园在平江推出以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为主的方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这些尝试是碧桂园多年实践探索的结果,意在打造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碧桂园的扶贫探索,对企业扶贫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
一个项目,三重帮扶
碧桂园是于2018年5月20日与平江县签订对接帮扶协议的。仅仅一个月后,平江苗木基地就正式签约落户加义镇泊头村。
一期苗木基地占地面积106亩。以植树板、植树袋、育苗杯、育苗盘等形式培育苗木;利用有机肥、木糠、谷壳、鸡粪、猪粪等堆沤发酵土和发酵肥水,并以一定比例拌入黄泥改良成种植土;采取科学的喷灌,覆盖全场,形成自动化喷淋;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形成上层乔木、中层灌木、底层地被的套种方式,做到立体种植。
苗木基地采取企业化运营的方式,碧桂园成立了湖南碧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并帮助泊头村成立了凤栖林苗木合作社。
具体而言,碧桂园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合作,碧桂园出资金,出技术,出苗木,并负责苗木销售,村合作社提供土地,优先雇佣贫困户进行种植。按照该模式,农户可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固定分红等三部分收入。
同时,根据部分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苗木基地推出“分产到户”模式,无法到基地种植的贫困户只需要出一小部分资金就可以在家门口种植苗木,碧桂园同样提供苗木,并上门指导和收购。
泊头村村民刘兴妙原和丈夫一起在广东打工,因需要照顾生病的老人,两人才共同回乡。回乡后,刘兴妙全职照顾老人和孩子,丈夫虽在村里谋得一份工作,但家庭收入已大不如前。加上家庭成员陆续生病,很快欠下不小的债务。
2018年8月,刘兴妙被列为帮扶对象。最初,和很多农民一样,她在泊头村的苗木基地做工。随后,刘兴妙分包了一批苗木,周末在家种植,从而方便照顾家庭,平时则多在苗木基地做工。
据介绍,刘兴妙在苗木基地做工的收入为每天100元,除去因照顾老人而误工的因素外,每月能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当地政府和碧桂园对其帮扶的其他项目,她的收入正稳定提升。
李龙向笔者介绍,泊头村有不少类似的因病因学致贫案例,碧桂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帮扶了24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表示,由于不熟悉经济作物的种植,苗木基地刚运营时,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但如今,苗木基地已经颇受村民认可。在农忙时节,会出现数十人一起务工的“壮观”场面。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泊头村苗木基地已完成种植面积53.5亩,种植苗木约17万棵。发放人工工资25万多元,租赁本村机械设备费用约22万多元,采购本村物资约3万多元。苗木基地带动周边4个村(及社区)共120人务工,普遍工资收入在1500-2500元。其中建档立卡户30人(24户),累计共发放建档立卡户收入68362.25元。
扶持产业,更扶持人
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被认为是最有效、最具可持续性的方式。产业扶贫的路径很多,不同于苗木基地,碧桂园还结合平江的实际情况,对缺乏渠道的特色产业进行帮扶。
湖南誉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湘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以红薯、紫薯、野生葛根、马铃薯水晶粉丝、甜酒、腐乳、腊八豆、调味料、辣椒酱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也是当地的扶贫企业。
誉湘公司收购贫困村贫困户种植的红薯、糯米等农作物,并给予价格补贴,使农民得到增收。公司还把荒废的山丘和水田流转过来,建立生产基地,分别种植红薯和稻谷等作物。
誉湘公司法定代表人袁先斌向记者表示,公司从2018年6月开始跟碧桂园合作。具体方式为,碧桂园在该公司采购产品,并通过碧桂园的资源和渠道,帮助打开销路。此外,在公司的产品品质、包装、品牌、管理水平等方面,碧桂园也给予不小的帮助。
袁先斌表示,合作以来,碧桂园已经在该公司采购了六批产品,未来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产能。
除该公司外,碧桂园还在平江县发掘了“白云高山有机茶”、“老树茶油”、“贡椒系列调味品”、“富硒甜酒”、“有机翠冠梨”、“绿色小香薯”等优质产品,并依托集团凤凰优选、碧乡公司、集团酒店等渠道,帮助这些优质产品拓开市场。截至2018年末,碧乡、凤凰优选共累计采购扶贫农产品达315144.54元,间接帮扶贫困户达1205户,3808人。
平江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向笔者表示,平江县缺乏主导产业,产业就业是一项短板。碧桂园等公司的介入,对于扶持当地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
分析人士认为,誉湘公司的案例,代表了产业扶贫的另一种模式。即在成功帮扶当地企业的同时,还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此举对于实现可持续的扶贫效果至关重要。
“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在很多地区,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平江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疾病、天灾、上学,乃至结婚攀比等,都有可能成为返贫的因素,也导致扶贫效果不及预期。为此,除了确立产业支撑外,还需赋予贫困户一技之长,即“授人以渔”。
俗语云,“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碧桂园湖南区域结合当地群众意愿,针对性开展各项技能免费培训,并利用集团庞大的产业链优势,对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
陈灿根在平江县一户人家做月嫂服务。虽然做这项工作还不到半年,但她的收入水平比以前多了两三千元。不仅如此,雇主待她很好,“就像自己的家人”,这让她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尊重。
陈灿根的文化水平不高,此前和丈夫长期从事废品回收工作,并抚养三个孩子长大。这项工作不仅辛苦,收入也不高,还经常遭遇冷言冷语。
2018年8月,在村干部介绍下,陈灿根了解并参加了碧桂园与当地培训机构联合开展的家政服务培训,随后取得初级证书。培训不仅全部免费,她还领到了800元生活费补贴。虽然缺乏这方面的从业经验,但经过公司的介绍,陈灿根找到了一份月嫂工作。
陈灿根对这项工作十分满意,她甚至计划在春节期间工作,因为“工资会翻倍”。她在去年12月考取了中级证书,打算将这项工作长期做下去。
陈灿根是碧桂园在平江的就业扶贫中,实现就业的180人之一。在平江,碧桂园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针对有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针对市场需求量较大、培训意愿较强的专业,如家政(育婴师、护理工)、电工、计算机专业、电商类等,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
培训结业后,对合格者发放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联动下属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公司、零售公司以及合作伙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截至2018年末,一共开展了5期月嫂培训班,培训月嫂190名,开展电工焊工培训班,培训电工88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培训学员278人,其中就业超180人,平均收入在3500-6500元/月。
可持续“造血”是关键
湖南平江只是碧桂园此轮“9省14县”扶贫县之一,但这些举措凝聚了公司20多年来扶贫工作的经验。从最早的捐资助学、修建基础设施等单个项目扶贫,到驻村试点,再到大规模驻村扶贫,碧桂园明确“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的定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发挥集团自身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扶贫模式。
碧桂园方面表示,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而不触及贫困根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未来将进一步把扶贫着力点放在“造血”上,紧紧围绕“人”这个关键因素,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发造血活力,孕育涵养新时代乡村人才大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其中,开展“3个3”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3个3”,即三个寻找计划(一批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老村长、深度贫困户),聚焦三类人群(村支书、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乡贤),实现三个一万目标(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碧桂园的扶贫,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按照规划,公司在平江投入的各项产业,都有着预期的回报周期。
这并不意味着碧桂园将扶贫当成赢利性产业来做,而是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造血”功能。这也是扶贫工作的健康模式。
此外,碧桂园正把公司化的规范管理引入扶贫工作,打造制度化的扶贫工作模式。
比如,用好扶贫“四库”(贫困户动态数据库、产业资源库、就业岗位库、专家智库),为脱贫攻坚提供科学依据;将“4+X”扶贫模式标准化,为广大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现成方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来。
有分析认为,要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社会力量的参与必不可少,这也是对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重要补充。其中,碧桂园的科学化、制度化模式,和“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能够实现贫困户、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多方共赢,对企业扶贫有着重要的先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