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分拥有学区房的北京西城区居民小孩入学被调剂到外区、西城区顶级学区房一天降价数十万的新闻受到广泛热议,而学区房背后反映的教育公平等问题,则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
其实,这部分西城区家长并不“冤”,因为早在去年4月,西城区就推出学区房入学政策,规定自2020年7月31日后新购房家庭子女上小学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不过这一政策并没有吓退家长们,观望一阵后相关区域学区房价格不降反涨了20%,新购入学区房家长们赌的是政策不会真正执行。
学区房的炒作不仅仅是住房问题,更是教育公平问题。过去两三年间,大城市学区房领涨楼市,部分地区学区房翻番,深层原因是大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教育焦虑,在国人普遍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环境中,“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当优质学位供给不足,导致对口升学率较高的优质中小学学区的房价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学区房越受追捧,基础教育资源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严重违背“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不仅对教育公平的损害不容小觑,且叠加各种因素的学区房往往成了一个另类的“炒房战局”,对房住不炒政策落地构成负面影响。更高层面上,中央刚刚放开三孩政策,提高城市年轻人生育率也要求一个廉价而公平的教育环境,因为目前教育成本高、内卷化严重已成为抑制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并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释放出中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强烈信号。
众所周知,从根本上解决炒作学区房这一问题需要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此次北京西城区学区房降价及不久前深圳顶级学区房价格松动,分别得益于多校划片的真正执行和教育集团化、大学区的推行。通过将强项和弱项捆绑一起,缩小名校和一般学校之间办学质量差距,增加了学区房不确定性,导致购房者对学区房的预期减弱。
但这离真正解决学区房问题还有不小的距离。未来,包括多校划片、公民同摇、名额到校、教育集团化(名校设分校、合作办学等)、优质教师强制流动等方式,都应该被利用起来,目的是消灭所谓的“差校”,弱化“学区”从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做到“让教育归教育,让房子归房子”。
此外,在源头上增加学位供应,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人口流入较大的城市公共服务要按照最新常住人口数据配置,也至关重要。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强调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要求持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确保2021~2025年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可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是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之一。
总体而言,需要充分认识到学区房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施策缓解相关问题,既缓解当下城市青年的住房和子女教育焦虑,也避免将教育资源配置异化为财富的比拼和竞争,有损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