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加持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技术站在爱和科技的十字路口,驱动教育逐渐回归到个性化学习本身。
之前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让很多人落了泪——7.2万名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因为接入了名校成都七中的课程直播,升学率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但文章没有提到的是,升学率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招生政策对于贫困地区的倾斜,另一方面则是这个直播产品来自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后者是由成都七中和成都东方闻道科技联合成立的远程教育学校。
文科班6万/年,理科班7万/年,这就是远程教育学校开出的价码。很显然,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权利——真相是,县政府买单,专供尖子生,禄劝一中1300多位高三学生,只有两个网络班的学生可以看视频。
我个人一直提倡大家不要把感动廉价化,屏幕改变命运不假,但是并非全部真相。
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最近几年大量教育软件的出现,比如洋葱数学、一起小学、流利说和大量少儿语言类的产品出现,则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的效率,让更多普通人能够享受优质教育的红利。
技术加持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技术站在爱和科技的十字路口,驱动教育逐渐回归到个性化学习本身。
但可惜的是,K12们以技术加持教育的美好愿景,最终毁在了增长黑客上。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教育行业成了遍地开花的黄金市场,诞生了VIPKID、DADA,一起教育科技等诸多教育独角兽,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投资机构,都将K12以及少儿教育作为投资的主航道。
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教育产品的融资情况:
VIPKID融了5亿美元,一起教育科技融了2.5亿美元,DADA和作业盒子则各融了1亿。根据《2018教育行业融资报告》显示,整个2018年教育行业至少发生了445起融资,融资额达430.66亿,比2017年全年国内教育行业融资总金额212.44亿人民币还要高出不少。
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教育赛道已经被来自各个公司的创业项目塞满了,比如答疑解题,比如网校,比如一对一辅导,比如少儿英语等,你能想到的,以及没想到的,都有人去做了。
教育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赛道,但说实话,现在教育行业并非一帆风顺,很多公司爆出了倒闭关停的新闻,比如上海理优一对一、学霸一对一等一些K12在线教育平台被爆现金流断裂,一些少儿英语品牌被爆大量“刷单”。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资本过分催熟的恶果,本来就这么多学生,一下子涌进来太多的公司,那么争抢客源就在所难免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获客成本飙升——有些少儿英语教育的获客成本一度能达到7000~9000,这么高的获客成本,想要盈利,显然是很难的。
没办法盈利,只能靠资本输血,但资本也看平台的增速和发展,没有增长的话,只能靠灰色的方式,这就是错位的本质所在。
教育本质是一个长期灌溉,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而资本关心的是回报和增长,但问题是,哪有那么多爆发式增长?所以刷量,过度营销骚扰用户,甚至在APP里藏各种猫腻,也就屡见不鲜了。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其实比较乱的现象还挺多的,比如涉黄,最著名的应该算是互动作业。
互动作业是一款教育APP,但路子比较野。今年年初的时候,有用户举报说其微信公众号“作业小互”曾发布过一篇有情节露骨的文章,比如情爱的内容。事实上,有细心的用户发现,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大量阅读量上万,不雅,性暗示的内容。
一款针对儿童教育的APP,为了涨粉和倒流,居然在其官方微信号上推送一些不良内容,真的是非常触目惊心。
我看到很多家长在新闻评论区留言都非常义愤填膺,的确,给儿童推送色情内容,可以说丧尽天良了。
最后这款APP在10月份被政府拔网线,停止运营了,只能说大快人心。
这就暴露出互联网思维和教育思维的区别。互联网追求的数据增长,所以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留存数据越好,付费率越高,才是唯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对于教育来说,通过这种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吸引用户到APP,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又有什么意义?
这真的要打个问号。
其次,这些学习APP里的信息流的内容质量也是鱼龙混杂。
小猿搜题、作业帮里的信息流好歹还是针对适龄儿童的作业辅导和提高,像纳米盒子这种,直接放上了公司新闻稿和PR稿,你确定这些真的是给小学生看的?
哦对了,之前纳米盒就被有关部门要求整改,原因是发布了涉嫌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内容。
说实话,我真的挺为下一代担心的。
其次是收费和商业变现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大坑。
现在学习类APP的商业化非常严重,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都能找到付费点,纳米盒就不用说了,几乎都是收费的。以现在比较火的作业盒子为例,这是一款答题作业类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学这个阶段,你可以理解成做作业的辅导工具,不但可以检查算术题是否正确,还可以练习数学,语文,英语,还有速算冠军赛,梦想读书会等产品,也是一款目前比较主流的教育APP之一。
但说实话,商业化做的有点过了。
比如说,开屏首页就弹窗会员充值,点进去一看,从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不等,只支持微信和支付宝付款,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针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连身份证都没有,从哪里弄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呢?
除了会员之外,还有很多付费的地方,比如作业盒子里有教学直播,是收费的,比如答题,是要花钱解锁的,比如读书会,也是要用钱解锁的。
整个产品功能看下来,除了核心的扫题之外,有很多付费的“坑”。
看到这里应该就能看明白了,其实这些钱最终都是家长买单。
而且这些产品无一例外的都采用了互联网运营的思路和套路,比如登录打卡,充值送礼,闯关解锁等等。
“作业盒子”APP免费试用3天后,会提示“现在开通,领5倍奖学金”,通过开通大量的收费项目,孩子可以在软件上获得PK点、金币、体力卡、皮肤等“好礼”。
要知道,游戏公司让玩家付费的路子就是一步步挖坑,先熟悉游戏,然后尝甜头,到了关键节点开始要求付费,这些付费点被游戏设计师们反复修改,验证,最终形成一套非常严密、成熟的付费体系,成年人尚且都抵挡不住,从几十到几万往里充钱,何况是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互动作业”APP内置游戏中心,86款游戏类型多样,即点即玩。用户还可购买各种游戏礼包,在社区的各个游戏圈互动交流。
我不反对产品收费,但是现在很多教育产品都是两端或者三端(学生端,家长端,老师端)吗,产品可以向学校收费,可以向家长收费,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这样搞,太功利了。
技术+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平台增长和变现的工具。增长黑客这个词是从硅谷来的舶来品,但这两年在中国特别火,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流量越来越贵,注意力越来越稀缺。增长没有错,放在别的行业里,我觉得这种打法没有问题,但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因为它直接和下一代挂钩——难道你希望你的子女从小就学会看趣头条赚零花钱?
总结
现在教育行业的两座大山分别是新东方,学而思,加上后起之秀海风教育、VIPKID、DADA而这几家总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对应整个教育市场的盘子,也不过10%。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教育市场的现状——大量中小机构遍布,缺乏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巨头,再加上80后90后都拥有了自己的子女,这些成长起来的中产家庭对于教育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这对于追求增长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新大陆和市场。
但我想说的是,黑客增长并非灵丹妙药,我不否认这些提倡线上批改作业,无纸化教学APP们的合理性。但我想说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让学生看更多的信息流文章,也不是花钱囤课,更不是在那些打着AR/VR噱头的教育产品里迷失,而是真正让下一代掌握他未来几十年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技能以及良好的品德。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里,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肖陶扩运动——一种在美国非常流行的集会教育活动,在英国,贵族们会早早的把它们的子女送到昂贵的寄宿学校,他们在那里学习,社交,运动,掌握知识以及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中国如今蓬勃的在线教育,也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阶段和过程,我衷心的希望,教育能成为一面镜子,在发展的同时,也能照到自己内心淳朴善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