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乡愿德之贼也中的贼是戕害的意思,乡愿德之贼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乡愿其实是指那些老好人、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原则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与人为善,其实伪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原则,这种人树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义,所以孔子要骂乡愿。
2、扩展资料:“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
3、”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
4、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5、①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
6、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
7、世人对之不可不辨。
8、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
9、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
10、“愿’”,谨厚,老实。
11、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孔子一方面强调“中庸”,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淡定平和的老头;一方面又骂“乡愿,德之贼!”,给人以偏激的印象。
13、这不是矛盾吗?有些人疑问。
14、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关键是许多人误解了“中庸”。
15、 “中庸”是什么意思,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按西方哲学的标准,孔子又不是个哲学家,所以不能苛求古人。
16、按我的理解,以下三点是理解“中庸”的要点: 一、“中庸”是难以掌握的。
17、“中庸”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人生体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人生智慧,孔子是史官,读过很多书,孔子从事过多种行业,还周游列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写照,没有这种经历的人请不要自诩“中庸”,还是谦虚一点好。
18、所以孔子说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9、”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
20、 二、“中庸”的意思是正好,而不是许多人理解的中间路线。
21、中庸的意思是做什么事情要恰到好处,但什么是恰到好处,这个没有规则,要靠个人自己把握,强调的是灵活性,要求做人做事不偏不倚。
22、但是世事纷繁啊,孔子把这种说不清楚的灵活性高悬,实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太高的要求,落实的个人,就是一生都要修炼,落实到外部社会,就是期待圣人出而天下治。
23、 三、“中庸”背后是有道义原则的,这种道义原则就是孔子一生都在希望复兴的“周礼”。
24、可惜周礼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现代的人把这第三层意思给忽略了。
25、我们不难看出,一般人强调的都是第二层意思,即中间路线,谁也不得罪,或者说灵活性。
26、而没道义原则的灵活性,在还有点道德感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低调、含蓄,而在没有道德感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就是圆滑吗?孔子讲的中庸,其实就是要按照周礼的那一套规范来行事,而在孔子眼里,周礼用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上来不就是正好吗?我的天啊!这一套循环论证等于什么也没说。
27、孔子的话不是用来分析的,是用来体验的。
28、 由是观之,孔子的中庸就是一种很难把握的道义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
29、所以对于只讲灵活性,没有原则性,和事佬型的“乡愿”,孔子要大骂:“乡愿,德之贼也!”孔子他少年时期远离自己的家乡,他想回到家乡得知贼,也就是如果说你像离开家乡,你就是一个道德的贼。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