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豆蔻是多少岁的人,豆蔻是多少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
2、豆蔻出自《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3、这首诗是诗人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
4、诗中描写了她的美艳与俊俏,情感真挚明朗。
5、原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作者: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7、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8、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9、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
10、 这首诗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11、赏析: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12、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
13、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
14、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
15、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16、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7、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18、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19、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20、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1、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22、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
23、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24、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25、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26、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27、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8、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29、13岁。
30、出处: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1、 ”意思是身材婀娜的13岁女子就好像2月那枝头zhi的豆蔻一样,含苞待放。
32、豆蔻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òu kòu,指白豆蔻( Amomum cardamon )的别称或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
33、另外豆蔻也比喻少女。
34、豆蔻又名草果。
35、多年生草本植物。
36、高丈许,秋季结实。
37、种子可入药,产于岭南。
38、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
39、扩展资料:称谓释义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40、初度:周岁。
41、生小:幼年。
4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43、垂髫:指童年。
44、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45、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46、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7、教数:9岁。
4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49、束发:束,捆,结之意。
50、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51、舞勺:13岁。
52、及笄:指女子15岁。
53、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54、是成童的代名词。
55、原本是古武舞名。
5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57、弱冠:指男子20岁。
58、弱,弱小。
59、而立:指30岁。
60、不惑:指40岁。
61、强壮:指四十。
62、艾:指50岁。
63、花甲(耳顺):指60岁。
64、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65、古稀:指70岁。
66、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67、耄耋:指八九十岁黄发:指长寿老人。
68、鲐背:指长寿老人。
69、期颐:指百岁。
7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13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71、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释义: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72、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73、”豆蔻也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74、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75、扩展资料:古代其他年岁别称:不满周岁称襁褓、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龆年、10岁以下称黄口。
76、2、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
77、3、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
78、4、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7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豆蔻年华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
80、豆蔻出自《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81、这首诗是诗人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
82、诗中描写了她的美艳与俊俏,情感真挚明朗。
83、原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作者: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8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85、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86、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87、扩展资料古代年龄称谓: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8、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89、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90、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1、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2、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93、花甲是六十岁。
94、古稀是七十岁。
95、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96、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97、期颐指一百岁。
98、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99、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100、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101、称谓的来历: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102、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103、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104、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105、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106、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107、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108、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记载有。
109、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110、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111、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112、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113、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114、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115、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116、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11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
118、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19、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
120、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
121、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122、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123、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
124、形容她们才合适。
125、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