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行书(王羲之行书书法欣赏)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房,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王羲之 行书,王羲之行书书法欣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王羲之字逸少...

大家好,我是小房,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王羲之 行书,王羲之行书书法欣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

2、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

3、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4、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5、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6、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7、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8、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9、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10、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

11、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

12、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

13、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

14、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

15、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军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

16、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

17、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18、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

19、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

20、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

21、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

22、到了魏晋时代,章草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索(靖)、卫(凯、瓘、恒)、皇(象)、陆(机)等一批章草名家。

23、   尽管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但是各种书体又都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24、楷书经过钟繇的变革,虽然大致成型,但是从《宣示表》等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钟书结体扁方,捺脚波磔,尚保留有浓重的隶书笔意。

25、章草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隶书即将让位于楷书的情况下,也要求章草向对应于楷书写法的“今草”发展。

26、行书,则刚刚萌芽,写法远未成熟,地位也不足以和篆隶楷草并列。

27、   皇象《文武将队帖》    钟繇《宣示表》   王羲之大约六七岁开始学书,在表姑卫夫人的指导下学习钟繇的楷书。

28、后来博涉群家,于楷书之外,广泛临习索、卫章草,上追张芝,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9、从唐人摹写他的《姨母帖》,大致可以看出他早期书法用笔凝重,结体扁方,继承了魏晋以前那种朴质的美感。

30、    由于老庄玄风的影响,加上晋代仕族优裕的生活条件,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朴转向妩媚。

31、“古质而今妍”,王羲之也越来越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在他中晚年的时候,开始尝试变革书风。

32、   王羲之首先从变革真(楷)书入手。

33、为了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划、书态等各方面加以变革,使楷书结体趋向匀称俊俏,点划细微之处蕴蓄变化,挺拔多姿。

34、开创今草,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

35、而笔法的流畅化又使得他的行书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36、因为行书与楷书相比,比较随意,不要求笔画平正严谨,而是强调变化,要求字里行间变化多姿。

37、这个特点,决定了前人谨严滞重的笔法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行书。

38、而王羲之,则用他婉转灵动的笔法,写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书,从此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39、    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

40、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41、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

42、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

43、王羲之也不例外。

44、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45、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46、由于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47、《兰亭序》写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48、《乐毅论》讲名将乐毅受谗遭忌之事,间接反映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孙过庭说其点画“怫郁”。

49、《丧乱帖》,则又“号慕摧绝”,几至不能落笔……。

50、中国书法发展至此,终于真正成为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

51、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52、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

53、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

54、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