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外输出的更清晰的形象但都是历史的镜像

导读 我认为被妖魔化是上海的宿命。上海之所以被称之为魔都,某种程度上,在带有一丝轻蔑的看客语境里,上海是一个巨大的秀场,一切生活片段要被

我认为被妖魔化是上海的宿命。

上海之所以被称之为魔都,某种程度上,

在带有一丝轻蔑的看客语境里,上海是一个巨大的秀场,一切生活片段要被美图秀秀过滤才能发生,装的太过分了,脱离了生活本身,如果不装,好像也有点说不过去

而上海向外输出的更清晰的形象,但都是历史的镜像:

一面是流淌着法租界的花样年华,十里洋场的奢靡岁月,鎏金的细碎,华丽的刻薄;

一面是古老凌乱的弄堂,头顶上的狭长蓝天,挂满内衣外衫,滋滋啦啦冒着热气的旧时光。

无论极致的排场还是市井的烟火,都是属于上海人的乡愁,

基因里被埋下的繁华底气。

无论这底气被拿来瞻仰,传承,挥霍,始终都是本地人才能对位的情感想象,

作为外地人,实在缺少血脉相连记忆相关,

除非抱着张爱玲的碎片强硬对号入座,否则难以感同身受。

但摆在我们眼前的上海,

是陆家嘴(600663,股吧),不是人民广场,

是新天地,不是石库门,

是妖娆傲慢的陆家嘴白领,不是张爱玲。

没有岁月,没有童年,

只有今生,不问身世。

甚至很多上海的土著,都已经没有童年这个概念,因为这个城市发展的太快

只有属于现实的巨大碎片,在这个恢宏又陌生的城市里,鲜活铺展。

而这里面就掺杂着两个纠结在一起但又若有似无的群体:

土著和新上海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些年越来越感觉到,上海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2

一早上从闵行出发到市中心的公司,路径横跨小半个上海,沿途人来人往,却听不到几句上海话。

曾和一个新上海人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十几年前就这样了,上海大小上市创业公司多如牛毛,可单位里的中层管理以上却很少见到上海人,大家都说普通话。

上海话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也是上海最有意思的城市文化之一,如今却渐渐在衰退。

讲上海话最多的,从出租车司机,商场售货员,弄堂里阿姨,再到后面的公交车站以及有一阵子的地铁到站声里

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上海老一辈的评价体系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只角和下只角之争,浦西和浦东之争,新天地和陆家嘴之争,双方各执一词,互相不鸟。

上海人认为的下只角(苏州(楼盘)河以北),出了中国10大超级豪宅——华侨城苏河湾,据说一半业主都是北方人。下只角的闸北,3年前并入了上只角的静安,彭浦新村居民也是静安人。

倒是经常看到两个中国人在用英语讲话

陆家嘴、新天地、外滩和南京(楼盘)西路的高档小区里,真正住在里面的上海人似乎也不多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一批的市中心原住民,大多拆迁出去了。

比如早一批的静安区居民,拆迁到了宝山大场、闵行的静安新城。

原本就居住在郊区的本地居民,要么依然留在郊区,要么慢慢以原住地为支点慢慢向市区渗透,目前大多渗透在外环左右。

而产业导入的是新上海人

浦西的价格按照环线一层层往外递减,这是典型的上海土著逻辑,但是上海浦东,哪怕到了浦东机场临近的祝桥,房子也要接近5万,这就是典型的产业逻辑,产业导入决定价格,

土著也纳闷了,名不见经传的前滩怎么这几年这么火,房子居然要抢。

前滩那个房子还有一个笑话,说一个上海土著买房想要插队,用一口上海话说:阿拉是全款,我想买房。

没想到的是,后面排队齐刷刷的用普通话说到:这里都是全款的,请排队。

同期开盘的两个不同地段同等品质的楼盘,让土著和新上海人分别去抢,一般...土著是要输的。

03

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能够留在上海的,不论是新上海人还是上海的常驻人口,都是全国各地过五关斩六将留下来的,换句话来说他们都是精英,而精英相对来说不一定很有钱,但起码不穷,而传统的上海土著,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金字塔形状

据11月2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胡润财富报告》,上海的600万资产富裕家庭达到59.4万户,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达到25.4万户,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达到1.6万户。

其实我不敢细问,你身边认识的上海籍家庭有几户

另外在上海买房投资已经形成了一条价值链的判断,如果投资,考虑的首先是未来要有人接盘,接盘侠是谁,主力还是新上海人,上海最昂贵的东西,价值体系也是这样锻炼成的

但这不妨碍上海土著的有钱,甚至可以说是超级有钱

上海崇尚本地人联姻,大多数外地人似乎被迫进入被“先天劣势”的困局。

两个平民上海家庭的结合,在今天的房价格局里,分分钟是上千万资产的合成。这资源合力,抵得过两代外地人的辛苦奋斗。

为自己制定标准,来确保自己的人生更轻松安逸有什么问题,

这才是在上海安身立命的最有益资本。

而顺便产生的是,上海土著是全中国最有房产投资意识的群体,甚至可以没有之

金茂府第一期开盘的时候,一群土著才不理会地产圈讨论这个价格合理不合理,更加不鸟什么经济学家说的什么波峰波谷,直接盯着一句物以稀为贵买买买

实践证明了闸北工人阶级强悍的执行力以及上海土著对钱果断的姿态

五十多年来驻扎在这里的土著,可能不懂日新月异的上海,但是却懂日新月异上海的价值

04

所以两群不同的有钱人在重新结构着上海的地段,起码是上海地段的价值

古北、联洋、碧云甚至森兰的崛起,已经代表了土著不是new money。

什么是上只角?富人区就是上只角,不再囿于苏州河南面还是北面了。

可以说,整个浦东新区的房产,都是新上海人捧起来的。

但真正的海派文化,还得看那些老上海的old money。

从买房的维度看,自住你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享受为主,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说上海爱钱,是不准确的,

上海爱的是物质,而顺便爱着可以换来物质的钱。

没有一个城市像这里一样,如此认认真真的敬仰物质,

欣赏它的美感,穷尽它的价值。

坦坦荡荡的拜物,不屑贩卖情怀去显得有灵魂,

不假装强调意识形态,不粉饰贫穷小清新,

誓不辜负一切物化的美好。

这种爱在消费环节被践行到极致。

600块一份的牛排,贩卖的是世界一流的味蕾体验,

30块一碗的拉面,也是兢兢业业的汤浓面正,

这些价格在很多城市都不新鲜,但钱常常换不来规格匹配的口感和服务。

货不对板是惯常的尴尬,花了钱买不到等值的快感,

只有上海,身体力行的兑现着老老实实的性价比。

这一切,在我眼里,都是这么多年来上海土著和新上海人相爱相杀互相融合沉淀下的结果

就叫规则

而这所有的结果,归结为两个字,

05

上海崇尚规则。

一切机关得失,平平整整摆出来,算清楚。

我想要多一点。我想要付出少一点。

我想要什么,我愿意拿什么和你换。

我在乎我的利益,也请你不要回避你的利益。

精明算计,在所不惜。

不会酒过三巡就称兄道弟,不熟不必假装熟,

不熟的人连坐在一起喝酒的机会都罕有,

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里一半含量来自于半推半就的虚情假意,

上海自动隔离了这繁杂的一半,换来交际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冷酷吗?

或许每个人对人情味的理解不同,

对于一些人,比起没见几面就掏心掏肺的火热形式感,成年人之间由浅入深的尺度感才是更迷人的。

对于每一个不热衷社交的人,

此地疏离克制的人际法则,简直不能更舒适。这个上海的什么人无关,但和是否在上海有关

之前有篇《上海是谁的上海?》,作者在结尾说:“上海应该公平、包容的对待每一个奋斗者,这才是我们心中的上海,这才是我们心中伟大的城市。”

这句话很煽情,可惜他还没看懂上海。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之一,就是开放和规矩。

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带来包容。规矩就是讲究契约精神,带来公平。

在这个生育欲望极低的城市里,去年上海户籍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6.15万,这个城市还是张开双臂欢迎优质人口的。

你想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机会和荣耀,首先自身也要具备这个城市的入门素质。

资源和利益是相互的,

06

上海最温柔的片段,不在木心的碎碎念里,不在陈丹燕的红颜遗事里,也不在法国梧桐覆盖的街头。

是在满大街至今仍坚持卖8块一碗的鲜美小馄饨里。

在每天早晨高级写字楼的楼下排长队的包子铺里。

在凌晨两点的小面馆里 人们埋头虎咽面条吸溜吸溜的默契声响里。

在随便两三步就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里。

这热气升腾的平静世界,气势汹汹的穿插在昂贵的CBD,和繁华无缝合体。

它们组团把光怪陆离撕开一个缺口,

成为这城市里不会熄灭的灯火,默默维持着它浮华背后的体面。

它们代表着过程的意义,付出的意义,

允许你暂时沮丧低迷,允许你暂时缺乏斗志允许你穷。

它们慰藉着这座虚火焚身的都会里,为了梦想和野心,苦心孤诣的灵魂。

是为了告诉你,在有人在乎你之前,你应该在乎自己,你有一万个理由走,但你可以留。

上海,应该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没有之一。没人在乎上海是不是上海人的上海,没人在乎上海是不是全世界的上海,更加会不屑于讨论上海会不会沦为环杭城市,上海就是上海

关于上海的一切表达,我最喜欢的一句是:

上海是一个城市,而不是谁的故乡。

来自我最爱的作家孙甘露。一个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的上海人。

07

最后,再插个题外话,那就是,上海的房价肯定还会涨。

毕竟有这样规则的城市,全中国没几个。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